×

小米su7瓜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5 01:02:58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小米 SU7 的最新动态和争议点,结合近期市场反馈与公开信息,以下从销量表现、用户争议、技术升级、事故进展及未来规划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销量与交付:供不应求与产能压力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销量持续攀升。2024 年累计交付 13.69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位列中大型车销量榜首。截至 2025 年 4 月底,累计交付超 24 万辆,但订单积压仍达 18 万辆,用户提车需等待 5 个月以上。尽管小米通过双班制将月产能提升至 2.4 万 - 2.5 万台,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中投产,短期内产能瓶颈难以突破。
为缓解订单压力,小米于 2025 年 5 月推出限时购车权益,包括赠送 Nappa 真皮座椅、终身免费辅助驾驶使用权及低息金融政策。此举旨在刺激订单转化,但部分。此举旨在刺激订单转化,但部分用户反映销售存在 “虚假承诺”,如未明确补贴规则导致权益无法兑现,引发投诉。

二、用户争议:质量投诉与服务短板


  1. 质量问题频发
    车质网数据显示,小米 SU7 投诉集中在车身附件及电器故障,包括空调制冷失效、前挡风玻璃自然开裂、电池包受损后检测缺失等。2025 年 1 月,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被召回,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此外,有车主反映行驶 2000 公里后车身掉漆、新车 39公里抛锚等案例,质疑品控稳定性。
  2. 销售与售后争议
    部分用户投诉定金不退、销售人员态度恶劣及交付延期。例如,北京用户因指标问题无法按时提车,小米单方面取消订单且拒绝协商补偿。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类似 “霸王条款” 纠纷已达数十起,用户呼吁小米优化购车流程与服务标准。

三、技术升级:性能突破与安全争议


  1. 硬件与软件迭代
    2025 款 SU7 新增璀璨洋红配色、20 英寸米型轮辋及 Nappa 真皮内饰,并搭载智能底盘技术,支持原地掉头、原地起跳等功能,原地起跳高度达 15 厘米,提升复杂路况通过性。顶配车型 SU7 Ultra 搭载超级三电机系统,最大马力 1548 匹,但 5 月车机系统更新后,需通过赛道圈速考核才能解锁全部动力,引发 “性能阉割” 争议。
  2. 智驾系统短板
    标准版 SU7 采用纯视觉方案,激光雷达仅在 Pro 版及以上车型配备。2025 年 3 月德上高速爆燃事故中,车辆在 NOA 模式下未能及时识别施工路障,系统报警后仅 1 秒切换至人驾,最终导致碰撞起火,3 名乘员遇难。事故暴露纯视觉方案在低光照或复杂场景下的局限性,而小米官方尚未公布最终调查结果,引发公众对智驾安全性的信任危机。

四、事故进展:调查受阻与舆论压力


  1. 高速爆燃事故
    3 月 29 日事故后,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数据并承诺 “不回避责任”。但家属质疑车门机械拉手位置隐蔽、救援响应延迟(碰撞后 13 分钟才接通 Ecall),且电池防护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快速爆燃。截至 5 月 1 日,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小米未公布进一步细节,舆论持续发酵。
  2. 其他安全事件
    4 月 5 日广东徐闻县 SU7 与电动车碰撞起火,官方初步认定为对方锂电池挤压引燃;3 月多起 SU7 Ultra 赛道事故则暴露驾驶者滥用高性能导致失控风险,引发 “性能过剩” 争议。

五、未来规划:市场扩张与技术攻坚


  1. 产能与出口
    小米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并计划下半年推出首款电动 SUV YU7,2027 年进军海外市场。但出口车型需适配右舵市场,且面临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的全球竞争。
  2. 技术路线调整
    针对智驾系统争议,小米或加速融合感知方案研发。2025 款 SU7 Ultra 已配备 192 线激光雷达,未来或下放至中配车型,同时优化 NOA 接管逻辑,延长系统预警时间。

总结:流量红利下的成长阵痛


小米 SU7 凭借高性价比与品牌号召力,成为新能源市场现象级产品,但其爆发式增长也暴露产能、品控与服务短板。当前用户关注焦点已从 “是否值得买” 转向 “能否安全用”,而小米需在技术迭代、事故透明化及用户权益保障上持续发力,方能巩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