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建工厂的技术与产能优势
- 全产业链自主化:
小米汽车工厂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传统工艺,同时自建大压铸和电池车间,实现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流程自主生产。例如,工厂采用自研免热处理合金材料和大压铸岛集群技术,单台设备可实现 9100 吨压铸压力,大幅提升车身一体化成型效率。
- 电池生产:工厂内设有独立的电池车间,支持电芯封装、模组组装及电池包集成,确保电池供应链的稳定性。
- 测试能力:工厂配备 2.5 公里长的测试跑道,涵盖 18 种复杂路况,可满足自动驾驶、续航等核心性能的验证需求。
- 高度智能化与绿色制造:
工厂引入超过 700 台机器人,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新车。此外,车间顶部铺设光伏板,每年可发电 1640 万度,废水废气处理效率超 99%,废重金属零排放,符合国家级绿色工厂标准。
- 产能爬坡与市场表现:
2024 年,小米汽车一期工厂通过双班生产和产线优化,实际月产能突破 2.4 万辆,全年交付量达 13.5 万辆。2025 年,随着二期工厂投产,总产能预计提升至 30 万辆,目标交付量上调至 35 万辆。
代工传闻的澄清与供应链合作
尽管市场曾传出小米与北汽、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的代工合作传闻,但官方从未确认此类信息:
- 北汽集团:早期有媒体推测小米可能与北汽合作代工,但小米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获得生产资质后,明确采用自主造车模式。
- 富士康与长城汽车:部分非权威来源提到富士康参与智能化组件生产、长城汽车提供电池技术,但均未得到小米官方证实,且小米自建工厂已具备完整的生产能力。
- 东风汽车:2025 年 3 月有消息称小米与东风签署代工协议,但小米高管明确表示 “不搞代工”,且武汉工厂的建设重点在于供应链配套(如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而非整车制造。
供应链合作的核心方向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策略聚焦于关键零部件自研与行业顶尖企业合作:
- 电池: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二代麒麟电池,支持 800km 续航;同时自研 CTB(Cell to Body)技术,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
- 智能驾驶:采用英伟达 Orin 芯片,与 Mobileye 合作开发高阶自动驾驶方案,并通过自建实验室完成算法迭代。
- 电机与电控:联合汇川技术、精进电动等企业优化驱动系统,实现百公里加速 2.78 秒的性能表现。
总结:自建工厂的战略意义
小米选择自建工厂而非代工,旨在掌控核心技术与用户体验。通过自主生产,小米不仅能快速迭代产品(如 2025 年计划推出 SU7 Ultra 和 YU7 两款新车),还能灵活调整产能以应对市场需求。这一模式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的发展路径相似,体现了小米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布局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