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该工厂于 2021 年 11 月奠基,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是小米汽车的首个整车制造基地。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已实现单月产能突破 2 万台。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9 月启动建设,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此外,小米还规划将二期工厂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以应对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
自建工厂的优势在于:
- 全流程自主可控:工厂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并自建大压铸和电池车间,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
- 智能化与绿色生产:工厂配备超过 700 台机器人,生产车间顶部覆盖光伏板,每年可发电 1640 万度,废水废气处理效率达 99%,废重金属零排放。
-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自建工厂的产能提升是关键支撑。
二、代工合作的阶段性探索
在自建工厂产能爬坡期间,小米曾通过代工模式解决生产资质和初期产能问题:
- 北汽集团(2023-2024 年):
- 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 SU7 由北汽集团旗下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生产,尾标 “北京小米” 表明代工关系。
- 2024 年 8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后,与北汽的代工合作结束,转而完全自主生产。
- 富士康与长城汽车(传闻):
- 早期有消息称小米与富士康、长城汽车洽谈代工合作,其中富士康可能负责智能化组件生产,长城汽车提供整车制造支持。但这些合作未得到官方确认,且随着自建工厂投产,代工需求已大幅降低。
- 东风汽车(潜在合作):
-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市场传闻小米计划与东风汽车合作代工代号 “昆仑” 的增程式 SUV 车型,定位 15 万元左右,预计 2026 年上市。
- 这一合作可能基于小米在武汉的供应链布局(如江夏区金港新区的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项目),以及东风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但小米官方尚未对此作出明确回应。
三、供应链深度合作
尽管小米以自建工厂为主,但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仍与多家企业保持深度合作:
- 电池供应:
- 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弗迪电池(73.6kWh 磷酸铁锂)和宁德时代电池(73.6kWh 磷酸铁锂)双供应商体系,随机混装。
- Pro 版和 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 94.3kWh 磷酸铁锂神行电池和 101kWh 三元锂电池。
- 电机与电控:
- SU7 Max/Pro 四驱版电机由汇川动力提供,标准版电机由联合电子供应。
- 电控系统与博世、华为等企业合作,提升智能化水平。
- 充电网络:
- 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超 3 万个充电桩接入小米充电地图,支持扫码充电和即插即充。
四、未来战略:自建为主,代工为辅
小米汽车的长期规划明确以自建工厂为核心,同时在特定场景下可能保留代工选项:
- 产能补充:若未来新车型(如 YU7 SUV、昆仑增程式 SUV)的市场需求超出自建工厂产能,小米可能选择与东风等车企合作代工。
- 区域布局:武汉、合肥等地的产业生态(如东风、江淮的代工经验)可能成为小米扩展产能的备选方案。
- 技术协同: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在电子制造和电池领域的优势,可能继续为小米提供零部件或技术支持。
总结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模式为自建工厂主导,北京亦庄工厂承担了 SU7 系列的量产任务,二期工厂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产能。代工合作仅在早期(如北汽)和潜在新车型(如东风代工传闻)中存在,且并非当前主流。小米通过 “自建 + 供应链合作” 的模式,既确保了生产自主权,又借助行业资源加速产品落地,这一策略与其 “轻资产” 的科技公司定位相符。未来,随着产能扩张和产品线丰富,代工可能作为补充手段,而非核心生产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