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产模式的演变
- 初期借用资质阶段(2023-2024 年)
小米汽车在首款车型 SU7 的申报阶段,因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采用了与北汽集团合作的方式。具体而言,小米汽车借用了北汽集团旗下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资质,并在工信部公告中以该公司名义进行申报。这一阶段的生产地址仍位于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并非由北汽直接代工制造。
- 获得独立资质后的自主生产(2024 年 7 月至今)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正式获得工信部颁发的独立生产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其彻底结束与北汽的代工合作关系。此后,小米汽车的所有车型均由自建工厂自主生产,无需再依赖外部资质。
二、自建工厂的核心地位
小米汽车的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于 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拥有超过 700 台机器人,覆盖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工艺,关键环节实现 100% 自动化。2024 年 6 月,工厂开启双班生产模式,单月交付量突破 1 万辆,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
- 二期工厂:计划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完工,预计进一步提升产能至 30 万辆 / 年。
自建工厂不仅承担生产任务,还整合了研发、测试、销售等功能。例如,工厂内设有 29 个实验室和一条 2.5 公里的测试跑道,可快速验证新车性能;同时,工厂店与生产线结合,形成 “前店后厂” 模式,提升交付效率。
三、代工合作的历史背景与传闻澄清
- 早期代工传闻
在小米汽车筹备阶段,市场曾传出与江淮汽车、长城汽车、富士康等企业的代工合作传闻。例如,2023 年有消息称小米与江淮洽谈代工事宜,但双方未达成最终协议。这些传闻多源于小米在资质获取阶段的探索,但最终未落地。
- 代工模式的局限性
小米选择自建工厂而非长期依赖代工,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 品控与技术保密:汽车制造涉及复杂的供应链和工艺控制,自主生产更利于保障产品质量和核心技术的保密性。
- 产能灵活性:代工模式可能受限于合作方的产能分配,自建工厂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计划。
- 品牌独立性:获得独立资质后,小米汽车的品牌标识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强化了自主品牌形象。
四、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尽管小米汽车实现了自主生产,但在关键零部件领域仍与多家企业保持合作:
- 电池:小米 SU7 搭载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由小米自主集成。
- 电机:四驱版车型采用汇川动力的双电机系统,单电机版则使用联合电子的水冷永磁同步电机。
- 智能化组件:富士康等企业可能参与部分电子部件的生产,但未涉及整车代工。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已从初期的资质借用转向完全自主生产,自建工厂是其核心制造基地。代工合作仅存在于资质获取阶段,目前已无整车代工方。这一转变体现了小米对汽车制造全链条的掌控能力,也为其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