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款车型 SU7:借资质代工与自建工厂并行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采用了 “借资质代工 + 自建工厂” 的混合模式。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SU7 由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 代工生产,生产地址位于小米在北京亦庄的自建基地。这一合作本质上是 “借壳生产”—— 小米利用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同时使用自建工厂的设施进行制造。这种模式帮助小米快速绕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门槛,加速产品上市。
不过,小米并未完全依赖代工。其北京亦庄工厂在 2024 年 8 月正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标志着小米汽车开始自主生产。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已实现每小时 40 台整车的产能,年产能达 24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7-8 月投产,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这意味着 SU7 的生产已逐步转向自建工厂,代工比例大幅下降。
二、后续车型:多元化代工与产能扩张
为应对市场需求和产能压力,小米在后续车型中引入了新的代工合作伙伴:
- 东风汽车:第三款车型 “昆仑” 的潜在代工方
2025 年 3 月,小米与东风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协议,计划由东风武汉云峰工厂代工生产第三款车型 “昆仑”(内部代号 KL)。该车型定位增程式 SUV,起售价约 15 万元,预计 2026 年上市。选择东风代工的原因包括其成熟的制造经验、武汉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及小米在当地已有的投资布局(如小米武汉总部、空调工厂等)。
- 比亚迪:电池供应与潜在合作
尽管比亚迪未直接参与小米汽车的整车代工,但其子公司襄阳弗迪为 S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此外,比亚迪在电子代工领域与小米有长期合作(如手机组装),未来不排除在汽车零部件或制造环节进一步深化合作。
三、代工模式的战略意义
小米的代工策略体现了其 “快速切入市场 + 长期自主可控” 的双重目标:
- 初期借资质代工:通过北汽越野的资质和产能,SU7 从发布到交付仅用了 1 年时间,显著缩短了上市周期。
- 中期自建产能:北京工厂的投产使小米摆脱了对代工的依赖,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 远期多元化合作:与东风等企业的合作有助于分散产能风险,同时利用地方政府资源(如武汉的政策支持)加速全国布局。
四、争议与挑战
- 资质获取的合规性
小米通过 “先代工后拿资质” 的路径获得生产资格,这一模式依赖于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的代工条款。但该条款可能在未来被修订,类似模式难以复制。
- 产能与品控平衡
代工模式可能带来品控风险。例如,SU7 曾因交付延迟和订单积压引发市场争议,小米通过自建工厂和供应链优化逐步缓解了这一问题。
- 品牌独立性
早期 SU7 尾标 “北京小米” 引发消费者对品牌归属的困惑,独立资质的获得和自建工厂的投产强化了小米汽车的品牌认知。
总结
小米汽车的代工模式是其快速进入汽车行业的关键策略,初期依赖北汽越野的资质,中期转向自建产能,远期通过多元化合作扩展市场。这一路径既体现了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灵活性,也暴露了传统汽车行业资质壁垒的挑战。随着自建工厂产能的释放和新车型的推出,小米正逐步实现从 “代工依赖” 到 “自主可控” 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