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背景与动因
- 快速进入市场:造车需要深厚的制造经验和产业链整合能力,而小米作为科技公司,选择代工模式可以跳过自建工厂的漫长周期,快速实现产品落地。例如,蔚来早期依赖江淮代工,小鹏与海马合作,均通过代工模式缩短了量产时间。
- 资源互补:北汽集团拥有完善的生产体系、质量控制流程和供应链资源,而小米则在智能生态、用户运营和品牌营销方面具有优势。双方合作实现了 “制造 + 科技” 的协同效应。
- 政策与资质:新能源汽车生产需要资质,北汽集团作为传统车企,已具备相关资质,而小米通过代工合作间接获得生产资格,避免了资质申请的复杂流程。
合作细节与进展
- 生产分工:北汽集团负责整车制造,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核心工艺,而小米主导产品定义、智能化技术研发(如自动驾驶、车机系统)以及销售渠道建设。
- 产能规划: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初期产能主要依赖北汽集团的现有工厂。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小米在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二期于 2025 年 6 月竣工)逐步投产,预计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但代工模式仍将作为补充,以应对短期产能压力。
- 技术协同:小米与北汽在零部件和物流领域已有深度合作。例如,北汽蓝谷(北汽集团子公司)的麦格纳工厂可能参与部分生产,而小米的供应链体系(如宁德时代电池、德赛西威智能驾驶系统)也与北汽的制造能力形成互补。
其他潜在合作可能
尽管北汽集团是当前主要代工方,但小米在产能扩张和市场布局中可能引入更多合作伙伴:
- 江淮汽车:曾有传闻称小米与江淮接触,探讨代工事宜,但双方均否认。江淮为蔚来代工的经验表明其具备代工能力,若小米未来推出低端车型,可能考虑与江淮合作。
- 比亚迪:比亚迪在电池和整车制造领域实力雄厚,且为小米手机代工过零部件。虽然目前未直接参与整车代工,但双方在电池供应(如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比亚迪电芯)和技术共享方面有合作。
- 自建工厂:小米北京工厂已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未来可能逐步减少对代工的依赖,尤其是在高端车型生产中。但代工模式仍将长期存在,以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总结
小米汽车的代工策略体现了 “代工 + 自建” 的双轨制:初期依赖北汽集团快速量产,后期通过自建工厂提升产能和品控。这一模式既借鉴了新势力车企的成功经验,又结合了小米自身的生态优势。未来,随着产能扩张和技术迭代,小米可能进一步优化代工合作,甚至探索海外代工,以支撑其全球市场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