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
- 补能网络合作
小米与蔚来在充电补能领域已建立合作。2024 年底,蔚来的 14,000 + 充电桩接入小米充电地图,支持小米汽车用户通过 App 扫码充电。这一合作旨在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提升跨品牌充电便利性。不过,双方在核心技术(如换电)上仍保持独立 —— 蔚来的换电网络覆盖全国 3185 座换电站,支持 “2 分 24 秒满电”,而小米尚未布局换电。
- 市场竞争格局
- 产品定位:小米 SU7 主打 20-30 万元主流市场,以高性价比和生态整合为卖点,2025 年 3 月销量达 2.72 万辆,稳居中型轿车榜首。蔚来则聚焦 3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ET5、ET7 等车型凭借换电技术和用户服务构建差异化优势,但 2025 年初销量承压,一季度蔚来品牌销量同比下滑。
- 技术路线:小米强调 “人车家全生态”,通过 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家居的无缝互联,并自研智能底盘(如四电机系统、全主动悬架)。蔚来则深耕换电模式和全栈自研,推出 5 纳米智驾芯片 “神玑”,并计划通过乐道、萤火虫等子品牌覆盖全价格带。
二、技术与产品对比
- 核心技术差异
- 自动驾驶:小米 SU7 搭载百度高精地图和自研算法,支持自动超车、避障和绿波通行,但尚未实现城市领航辅助。蔚来则通过 AQUILA 超感系统(33 个传感器)和 ADAM 中央计算平台(1016 TOPS 算力),提供全域领航辅助(NOP+),覆盖高速、城区、泊车等场景。
- 电池与补能:小米 SU7 标准版随机混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电池,Pro/Max 版仅用宁德时代电池,续航最高 830 公里(CLTC)。蔚来采用 “可充可换可升级” 体系,75kWh/100kWh 电池包支持换电,用户可灵活选择电池容量。
- 车型与价格
- 小米 SU7:售价 21.59-29.99 万元,提供后驱和四驱版本,顶配车型 0-100km/h 加速 2.78 秒,搭载激光雷达和 Orin 芯片。
- 蔚来 ET5:起售价 32.8 万元,双电机四驱系统加速 4 秒,标配 Banyan 智能系统和换电功能,CLTC 续航 560-710 公里。
三、市场策略与挑战
- 小米的 “生态突围”
- 性价比与生态整合:小米 SU7 通过高配置低价格(如 21.59 万元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吸引年轻用户,并依托小米之家线下渠道快速铺开。
- 全球化布局: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市场,推出针对 Model Y 的竞品车型,目标成为全球前五车企。
- 蔚来的 “高端坚守”
- 换电护城河:截至 2025 年 4 月,蔚来换电站突破 3185 座,单日服务峰值 13.6 万次,长三角地区实现 “县县通”。
- 多品牌战略:乐道品牌(20-30 万元)和萤火虫品牌(14.88 万元起)试图打开主流市场,但乐道 L60 因定价过高销量未达预期。
- 共同挑战
- 供应链风险:小米 SU7 事故引发电池安全争议,宁德时代否认涉事电池归属,调查结果尚未明确。蔚来换电网络重资产模式导致亏损,2025 年目标扭亏为盈。
- 智能化竞争:特斯拉 FSD、华为 ADS 等技术快速迭代,小米和蔚来需加速自研以保持竞争力。
四、用户选择建议
- 追求性价比与生态互联:小米 SU7 适合预算有限、注重手机与汽车协同的用户,尤其适合家庭首辆车。
- 高端体验与补能便利:蔚来 ET5/ET7 适合对服务和换电有强需求的用户,适合高频长途出行或一线城市通勤。
- 观望建议:若关注安全性,可等待小米 SU7 事故调查结果;若偏好技术前瞻性,可关注蔚来自研芯片和小米智能底盘的落地效果。
总结
小米与蔚来分别代表了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两种路径:小米以生态整合和性价比快速切入市场,蔚来则通过换电模式和高端服务构建壁垒。两者的竞争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而合作(如补能网络)则为用户带来更便利的体验。未来,随着全球化布局和技术迭代,两家企业的战略差异将进一步放大,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做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