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定位
北京汽车集团作为中国传统汽车制造龙头企业,拥有深厚的整车制造经验和供应链资源,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广泛(如极狐品牌)。小米集团则凭借在智能硬件、互联网生态和用户运营方面的优势,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迅速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崭露头角。双方的合作旨在将汽车制造与智能科技结合,推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二、合作领域与核心成果
1. 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技术
- 联合研发智能互联系统:双方合作开发了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汽车智能互联系统,实现手机与车辆的无缝连接,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实时监控车况,并集成智能家居联动功能。例如,小米的澎湃 OS 系统与北京汽车的车载系统深度整合,提升了座舱的智能化体验。
- 自动驾驶技术协同:北京汽车在传统汽车安全控制领域的积累与小米的 AI 算法、传感器技术结合,共同研发 L2 + 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双方还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支持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的高阶智驾方案。
2. 电池与供应链合作
- 合资建设电池工厂:2024 年,北京汽车、宁德时代(CATL)与小米汽车成立合资公司 “北京时代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智能电池制造工厂,重点生产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为小米汽车和北京汽车的新能源车型提供稳定的电池供应。该工厂规划年产能达 30GWh,预计 2025 年投产。
- 供应链协同:北京汽车旗下的零部件企业(如海纳川)为小米汽车提供车身结构件、座椅等零部件,而小米则通过生态链企业(如欣旺达)为北京汽车的智能座舱提供硬件支持。
3. 市场与品牌合作
- 渠道共享:小米利用其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如小米之家)推广北京汽车的智能车型,而北京汽车则为小米汽车提供线下服务网点支持。例如,小米 SU7 的售后服务可通过北京汽车的 4S 店网络覆盖全国。
- 联合品牌营销:双方曾共同推出 “小米 × 北京汽车” 联名车型(如 2024 年北京车展上展示的概念车),主打 “科技 + 品质” 的市场定位,吸引年轻消费者。
三、合作挑战与未来展望
1. 当前挑战
- 技术整合难度: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在研发流程、技术标准上存在差异,需进一步磨合。例如,北京汽车的制造工艺与小米的软件迭代速度需协调。
- 市场竞争压力:智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双方需在产品差异化、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优化。例如,小米 SU7 面临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车型的竞争。
2. 未来规划
- 深化技术合作:双方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 L3 级自动驾驶车型,并探索车路协同(V2X)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 拓展海外市场:借助北京汽车的海外渠道(如东南亚、欧洲市场),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6 年启动国际化战略,首款出口车型将基于北京汽车的全球化平台打造。
四、合作案例与产品落地
1. 小米 SU7 与北京汽车技术协同
- 智能座舱:小米 SU7 的中控系统采用北京汽车提供的高算力芯片,支持多屏联动和语音交互,同时集成小米生态链的智能家居控制功能。
- 电池技术:小米 SU7 的 CTB(Cell to Body)电池包采用北京汽车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里程达 700 公里(CLTC 工况)。
2. 北京汽车极狐品牌智能化升级
- 自动驾驶:极狐阿尔法 S HI 版搭载华为 ADS 2.0 系统,而北京汽车与小米合作开发的智驾算法将在下一代车型中应用。
- 车联网:极狐车型未来将接入小米澎湃 OS,实现手机与车辆的跨设备协同。
五、行业影响与启示
北京汽车与小米的合作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 “跨界融合” 进入新阶段。传统车企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快速提升智能化能力;科技公司则借助车企的制造经验和供应链资源,加速汽车产品落地。这种模式为其他行业(如家电、通信)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参考,推动中国从 “汽车大国” 向 “汽车强国” 转型。
总结
北京汽车与小米的合作是一场 “传统 + 创新” 的深度协同,双方在技术、供应链、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显著。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和生态整合,双方有望在智能汽车领域取得突破,为用户带来更智能、更便捷的出行体验。未来,随着合作的深化,双方可能在自动驾驶、能源管理等领域展开更多探索,共同塑造汽车产业的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