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产品与技术布局
1. 首款车型 SU7:性能与性价比兼顾
- 市场定位:中高端纯电轿车,主打智能科技与驾驶体验,目标用户为注重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
- 价格与配置:
- 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21.59 万元(CLTC 续航 670km)
- 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29.99 万元(CLTC 续航 800km,双电机总功率 495kW,零百加速 3.9 秒)
- 技术亮点:
- 电池与续航:搭载宁德时代 101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5 分钟补充 400km 续航。
- 智能驾驶:与地平线合作提供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支持高速 NOA(导航辅助驾驶),未来计划升级城市 NOA 功能。
- 生态联动:MIUI Auto 车机系统无缝连接小米智能家居设备,支持语音控制、跨设备协同等。
2. SUV 车型 YU7:拓展市场细分
-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起售价或下探至 23 万元。
- 技术参数:
- 续航:675km(标准)、760km(长续航)、770km(超长续航)
- 动力:后驱单电机(235kW)、四驱双电机(总功率 508kW)
- 智能配置:激光雷达 + Orin-X 芯片,支持高阶智驾功能。
3. 高性能版本 SU7 Ultra:技术标杆
- 性能:三电机驱动(总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纽北赛道圈速 6 分 46.874 秒(四门量产车纪录)。
- 配置:碳纤维车身、碳陶瓷刹车、倍耐力 P ZERO 轮胎,售价 81.49 万元。
二、供应链与产能建设
1.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比亚迪(磷酸铁锂)
- 电机:汇川技术(驱动电机)
- 智能驾驶:地平线(征程 5 芯片)、光庭信息(自动驾驶测试)
- 底盘:拓普集团(空悬系统)、凯众股份(悬架缓冲件)
2. 产能布局
- 武汉工厂:总规划用地 2000 亩,年产能 35 万辆,2025 年 4 月已启动试生产。
- 北京工厂:一期产能 15 万辆,二期扩建后总产能 30 万辆。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1. 销量数据
- 2024 年 4 月上市后,SU7 首月销量 7058 辆,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 18 万辆。
- SU7 Ultra 上市三天锁单 1.2 万辆,超出预期。
2. 用户评价
- 优势:设计年轻化、智能生态完善、充电效率高。
- 争议点:
- 售后服务网点不足(尤其在三四线城市)。
- 维修成本较高(如左前组合灯更换费用达 6000 元)。
- 部分车主反馈车机系统卡顿、智驾功能实用性待提升。
四、未来战略与挑战
1. 产品线扩展
- 增程车型 N3:计划 2026 年推出,定位中大型 SUV,搭载 1.5T 增程器,CLTC 综合续航超 1000km,对标理想 L9。
- 海外市场:2027 年进军欧洲、东南亚及中东,欧洲版 SU7 预计定价 3.5 万欧元(约 27 万元人民币),在波兰设 KD 工厂降低成本。
2. 技术研发
- 四电机驱动:开发轮边电机技术,支持原地掉头、横向移动等功能。
- 全主动悬架:响应速度比空气悬架快 100 倍,可实现车辆 “起跳”。
3. 挑战与风险
- 市场竞争:特斯拉 Model 3/Y 持续降价,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加速技术迭代。
- 品牌认知:需从 “性价比手机品牌” 向 “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转型。
- 供应链管理: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依赖外部供应商,需提升自研能力。
五、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生态整合和性价比策略快速切入市场,首款车型 SU7 已在 20-30 万元区间站稳脚跟。未来,其能否在智能化、供应链自主化及全球化布局上持续突破,将决定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最终地位。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汽车是一款适合科技爱好者和家庭用户的选择,但需关注售后服务网络的完善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