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表现:从爆发式增长到产能爬坡
- 2024 年:从起步到突破
- 全年交付量:13.69 万辆(截至 2024 年底),远超最初 10 万辆的目标。
- 车型贡献:主力车型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起)占比超 60%,Pro 版(24.59 万元)和 Max 版(29.99 万元)分别占 25% 和 15%。
- 市场地位: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前十,成为造车新势力中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
- 2025 年:产能提升驱动销量跃升
- 季度销量:2025 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 7.58 万辆,其中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2 万辆,创历史新高。
- 订单情况: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累计订单超 32 万辆,仍有 15 万辆待交付,订单周期长达 3-6 个月。
- 新车型拉动:2025 年 3 月发布的 SU7 Ultra(52.99 万元起)上市 2 小时订单破万,直接推动全年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
二、市场竞争力:技术与生态双轮驱动
- 产品力优势
- 性能参数:SU7 Max 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0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
- 智能生态: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互联,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并联动家中设备。
- 安全性能:SU7 在 2024 年坠崖事故中保护车内人员安全,车身结构强度获车主高度认可,复购率达 12%(行业平均约 5%)。
- 定价策略
- 性价比定位: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较同级别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低 10%-15%,主打 “高端配置平民价”。
- 利润平衡:2024 年单车亏损约 1.2 万元,但 2025 年 Q1 毛利率提升至 20.4%,预计季度亏损缩小至 - 7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
三、产能与供应链:瓶颈突破与未来布局
- 当前产能
- 北京工厂:年产能 60 万辆,目前双班满负荷生产,月产能约 5 万辆。
- 武汉工厂:2025 年 4 月官宣落地,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规划年产能 100 万辆,主攻增程式 SUV N3 等新车型。
- 供应链优化
- 自研技术:小米自研电机、电池包和碳化硅芯片,计划 2025 年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 8%-10%。
- 合作伙伴:宁德时代供应麒麟电池,地平线提供征程 6 芯片,确保核心零部件稳定供应。
四、市场反馈与用户画像
- 用户评价
- 正面反馈:智能座舱、驾驶质感、续航能力是主要好评点,车主满意度达 89%(行业平均 75%)。
- 争议点:部分用户反映车机系统偶发卡顿,售后服务网点不足(截至 2025 年 4 月,全国服务中心约 200 家)。
- 用户画像
- 年龄分布:25-40 岁用户占比 72%,其中 30-35 岁家庭用户占比超 50%。
- 地域分布:一线城市占比 45%,新一线城市占比 30%,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
五、行业地位与未来挑战
- 市场份额
- 新势力排名:2025 年 Q1 新势力销量榜第二,仅次于小鹏(9.4 万辆),领先理想(9.2 万辆)和零跑(8.7 万辆)。
- 全国排名: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排名第 14 位,市场份额约 1.2%。
- 竞争压力
- 传统车企:比亚迪、吉利等加速新能源布局,2025 年 Q1 比亚迪单月销量超 26 万辆,远超小米。
- 高端市场:仰望 U7(62.8 万元起)等竞品冲击,小米需通过 SU7 Ultra 巩固 50 万元以上市场。
- 未来展望
-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市场份额提升至 2.5%。
- 长期战略:2026 年推出 3 款新车型(包括增程式 SUV 和 MPV),武汉工厂投产后年产能达 160 万辆,目标全球销量进入前十。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SU7 系列的产品力和性价比,在 2024-2025 年实现了销量的爆发式增长,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黑马。尽管面临产能瓶颈和市场竞争,但其通过技术自研、供应链优化和产能扩张,正逐步向规模化盈利迈进。未来,小米需在高端市场突破和全球化布局上持续发力,以实现从 “性价比品牌” 到 “科技巨头” 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