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 SU7 的产能已进入快速爬坡阶段,其生产动态可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分析:
一、当前产能与交付表现
- 月度交付量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单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辆,环比增长 35%,创下新势力品牌单月交付新高。北京亦庄工厂产能从 3 月的 1.5 万台 / 月提升至 4 月的 3.2 万台 / 月,显示出产能爬坡速度超预期。这一数据表明,小米 SU7 的实际产能已接近一期工厂极限年产能 30 万辆(即每月 2.5 万辆)的水平。
- 订单积压与交付周期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约 18 万辆,但仍有 15 万辆订单未交付,交付周期长达 45-50 周(约 10-12 个月)。其中,SU7 标准版等车时间最长,达 50 周;SU7 Max 因产能优先分配,交付周期缩短至 39 周。这反映出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产能仍面临较大压力。
二、产能规划与工厂建设
- 一期工厂产能释放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北京亦庄)额定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产线优化,实际极限产能已提升至 30 万辆 / 年。2024 年 11 月至 12 月,工厂月产量曾达到 2.4 万辆,产线利用率接近 200%。当前产能已稳定在 3 万辆 / 月左右,主要满足 SU7 系列车型的交付需求。
- 二期工厂投产计划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 15 日竣工,预计最快 7 月、最迟 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小米汽车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 / 年,满负荷产能有望突破 50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初期需 2-3 个月产能爬坡,预计 2025 年三季度实现稳态生产,进一步缓解交付压力。
- 长期产能目标
小米官方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其中 SU7 占 35 万辆,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贡献 10 万辆。2026 年规划产能为 30 万辆,满负荷产能或达 50 万辆,以支持更多车型的推出。
三、供应链与生产策略
- 双供应商保障产能
- 电池供应:SU7 标准版采用宁德时代(神行电池)与比亚迪(刀片电池)双供应商随机分配策略,Pro 版和 Max 版固定使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此举旨在分散供应链风险,确保产能稳定。
- 零部件协同:小米通过整合 2000 余家生态链企业,实现核心零部件(如电机、热管理系统、智能座舱)的快速供应。例如,电机由汇川技术和自研 V8s 电机组合供应,扬声器系统由瑞声科技提供。
- 生产模式优化
工厂采用 “双班制” 生产,每小时可生产 40 辆整车,平均 76 秒下线一台。同时,通过自动化产线和智能化管理,小米将生产效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例如一期工厂的极限产能较额定产能提升了 100%。
四、挑战与风险
- 供应链管理
尽管双供应商策略降低了单一风险,但随机混装电池可能导致品控和追溯难题。例如,2025 年安徽 SU7 事故中,电池供应商信息未明,引发市场对供应链透明度的质疑。
- 新车型产能分配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可能分流部分 SU7 的生产资源。若二期工厂投产进度不及预期,SU7 的交付周期可能进一步延长。
- 市场竞争压力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阿维塔 06、小鹏 P7 + 等竞品的上市可能分流部分需求。小米需在产能提升的同时,持续优化产品竞争力。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汽车 SU7 的产能已从初期的 “爬坡阶段” 进入 “稳定释放期”,2025 年 4 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将再上台阶。然而,订单积压和新车型上市仍构成挑战。若供应链管理和工厂建设顺利,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并为后续车型的推出奠定基础。对于消费者而言,SU7 的交付周期仍需等待 10 个月以上,建议关注官方产能动态及二期工厂投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