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充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尤其在性价比和生态兼容性上优势明显,但具体是否 “好用” 需结合车型、设备类型和使用场景综合判断。以下是基于实测数据和用户反馈的深度分析:
一、核心优势:充电速度与兼容性
- 快充协议覆盖广
以小米 100W 1A1C 车充为例,其 Type-C 口支持小米私有 105W 协议(如小米 13 Ultra 可达 66.76W)、PD3.0(45W)、QC4+、SCP/FCP 等主流协议。实测显示,小米 12 系列 10 分钟可充至 40%,iPhone 15 Pro 通过 C 口触发 20W 快充(接近原装 30W 充电器),华为 Mate 60 Pro 则能握手 22.5W SCP 协议。
对比竞品:同价位的 Anker 736 Car Charger(100W)虽兼容更多 PD 档位,但对小米私有协议支持较弱,而华为 66W 车充仅适配自家机型。
- 多口输出智能分配
双口同时使用时,100W 版本可动态分配功率(如 C 口 68W+A 口 13W),支持同时为笔记本和手机快充。而无线车充 Pro(50W)采用微波雷达感应,手机靠近自动夹合,支持 50W 无线快充(小米 13 Pro 50 分钟充满),并兼容三星、iPhone 等 Qi 协议设备。
二、设计与体验:细节决定实用性
- 材质与散热
100W 车充采用高阻燃 PC 外壳,表面防阳极喷涂工艺,触感顺滑且抗刮擦。内置智能温控芯片,长时间充电时温度稳定在 45°C 左右(环境温度 25°C)。无线车充 Pro 则通过隐藏式直吹风道设计,在 50W 快充时将手机温度控制在 42°C 以内,优于同类产品。
- 人性化功能
- 灯效反馈:100W 车充的环形 LED 灯可显示充电状态(绿色≤30W,蓝色 30-60W,金色≥60W),夜间使用不刺眼。
- 适配性:金属弹片触点兼容 12V/24V 车型,防滑设计避免颠簸松动。无线车充夹臂支持 65-84mm 宽度,可稳固夹持带壳手机(最大支持 4mm 厚度)。
- 线材与接口
标配 C to C 线支持 20V5A 传输,E-marker 芯片确保大功率稳定输出。Type-C 口采用特制 PIN 脚,兼容小米澎湃 OS 机型的 120W 私有协议。
三、用户痛点与改进空间
- 无线充电的局限性
无线车充 Pro 在高温环境(如夏季车内)可能降速至 15W,且仅支持垂直感应(保护壳厚度需≤4mm)。部分用户反馈,iPhone 15 Pro Max 因机身过重导致夹臂松动。
- 兼容性差异
非小米机型的快充体验参差不齐。例如,华为 Mate 60 Pro 通过 Type-C 口仅能触发 22.5W SCP,而 OPPO Find X7 Pro 仅支持 10W 普通充电。
- 耐用性争议
部分用户反映,频繁插拔导致 Type-C 接口松动(尤其是旧款 67W 型号),而无线车充的电动夹臂在低温环境(-10°C 以下)可能延迟响应。
四、选购建议:按需匹配型号
型号 | 核心优势 | 适合人群 |
---|---|---|
100W 1A1C 快充版 | 支持小米私有 105W 协议,双口 68W 输出,兼容笔记本 PD 快充 | 小米旗舰用户、多设备充电需求者 |
无线车充 Pro(50W) | 50W 无线快充,微波雷达感应,支持断电解锁 | 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用户(如小米 13 系列、iPhone 15) |
67W 1A1C 基础版 | 性价比高,双口 55W 输出,兼容 QC3.0/PD3.0 | 预算有限、追求稳定充电的用户 |
五、竞品对比:小米的差异化价值
- 华为 66W 车充:仅适配华为 SCP 协议,价格高(约 199 元),但散热优化更好。
- Anker 736 Car Charger(100W):多协议兼容更强(PD3.1 140W),但对小米私有协议支持弱,价格贵 50 元。
- 小米 100W 车充:100 元价位段唯一支持小米 105W 协议的车充,适合小米生态用户。
总结:小米车充的 “好用” 边界
小米车充在小米手机快充和多设备兼容性上表现突出,尤其适合预算有限且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但若你使用非小米机型或对无线充电有高要求,建议优先考虑华为、Anker 等品牌。长期使用需注意避免频繁插拔,并定期清理接口灰尘以确保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