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目前主要通过自建工厂实现自主生产,但初期曾借助合作伙伴的生产资质。以下是具体情况的详细分析:
一、初期生产资质与代工合作
- 资质借用阶段:
根据工信部公告,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企业标注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位于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这一安排源于小米在初期尚未获得独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因此采用了 “借用” 北汽集团资质的方式。
- 合作背景:北汽集团作为传统车企,拥有成熟的生产资质和经验,而小米通过自建工厂(北京亦庄基地)负责实际生产,形成 “资质 + 制造” 的合作模式。
- 法律层面:虽然生产企业名称为北汽集团,但小米拥有完整的产品设计、研发和供应链控制权,仅在资质合规性上依赖北汽。
- 代工传闻澄清:
市场曾传闻小米汽车由麦格纳或北汽蓝谷代工,但权威信息显示,小米 SU7 的实际生产均在自建工厂完成,未涉及第三方代工。工信部数据明确显示,小米汽车的生产地址为北京亦庄,而非北汽蓝谷或麦格纳的工厂。
二、自建工厂的产能布局
- 北京工厂的产能扩张:
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工厂分为两期建设,总规划产能达 30 万辆 / 年:
- 一期工厂:2023 年 6 月竣工,2024 年 3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截至 2025 年 3 月,单月产能已突破 2.9 万辆,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
- 二期工厂:2024 年 9 月启动建设,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投产,新增产能 15 万辆 / 年。二期工厂将主要生产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并支持更高智能化生产需求。
- 产能目标: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2026 年规划产能达 50 万辆。
- 自主生产的技术支撑:
小米通过自研核心技术(如 V8s 电机、大压铸集群、智能底盘)和智能化工厂建设,逐步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自主化。例如,北京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产线,焊接自动化率达 95% 以上,电池车间实现 100% 智能化检测。
三、未来生产模式的演变
- 资质问题的解决:
小米正在申请独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一旦获批,将彻底摆脱对北汽集团的依赖。目前,自建工厂的生产资质已通过工信部备案,预计 2025 年内完成资质转换。
- 供应链与产能的扩展:
除北京工厂外,小米还在武汉布局供应链基地(如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并计划在车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的整车工厂,以应对未来的产能需求。
四、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从 “资质借用” 到 “自主生产” 的转型:
- 初期阶段:借助北汽集团的生产资质,在自建工厂(北京亦庄)完成 SU7 的生产。
- 当前阶段:北京工厂一期、二期全面投产,产能快速提升,2025 年交付目标达 35 万辆,主要依赖自主生产。
- 未来趋势:随着独立资质的获取和新工厂的建设,小米将进一步强化全产业链控制,代工模式可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主要存在于初期阶段,当前已实现自主生产。若需确认最新生产动态,可参考工信部公告或小米官方发布的产能数据。